在解放战争的关键时期,战斗规模不断扩大,国共双方纷纷设立了高层的野战指挥机构。我方成立了四大野战军,而国民党则有四大“剿匪”总司令部,双方在战场上展开了激烈的对决。
与我方的团结一致不同,国军内部却充满了纷争。特别是四大“剿匪”总司令部中,东北的卫立煌、华北的傅作义、华中的白崇禧与蒋介石的关系一直不和,他们难以充分指挥各自的部队。徐州“剿匪总司令”刘峙虽然听从蒋介石的指挥,但底下的兵团却各自为政,在关键时刻往往只能顾及自身。
最终,四大“剿匪”总司令部的失败是注定的,其中只有华北“剿总”通过一系列打击加上政治手段,才在血腥的冲突中平息了局势。在这一过程中,傅作义特意放走了五个高级将领,而这些人的背景和结局各不相同。
一、傅作义的复杂心思
展开剩余79%傅作义是典型的地方派系军阀,与蒋介石之间并非完全一致。他能成为华北“剿总”的总司令,主要是凭借出色的军事才能。他深知蒋介石的疑心重,只有“黄浙陆一”出身的将领才能得到蒋的完全信任。因此,华北“剿总”的指挥体系中,有一些中央军的部队,如李文的第四兵团、石觉的第九兵团以及侯镜如的第十七兵团。
然而,傅作义在战术上非常谨慎。辽沈战役后,他意识到接下来的大战可能会发生在平津地区,因此选择收缩兵力,只控制了张家口、北平和津塘三个战略要地。张家口是通向绥远的门户,北平则是可能的决战地,而津塘是通往南方的海路。这些战略安排显示了傅作义在面对蒋介石时的犹豫和试图保全自己的企图。
毛泽东敏锐地察觉到了这个机会,迅速指派东野秘密入关,与华北野战兵团协同作战,诱敌深入,并迅速攻占了天津。傅作义的计划被打乱,北平最终成为孤立无援的城市。
为了避免被胁迫,傅作义决定提前采取行动,在起义前将中央军的指挥官调至城外布防,并以召开军事会议为名扣押了中央军的高级将领,这一决定确保了起义的成功。
然而,傅作义并没有完全切断与这些中央军将领的关系。在起义开始时,他特意放走了五个高级将领,让他们乘飞机逃往南方。这五个人的未来,成了历史的见证。
二、五位高级将领的结局
1. 李文
李文是第四兵团司令,北平警备总司令,也是黄埔一期的校友。他得知傅作义准备起义后,立刻反对,但在大势已去的情况下,他选择了乘飞机逃往南方。李文之后被任命为国民党西安绥靖公署副主任,继续抵抗解放军,但很快被包围,不得不投降。在解放后,他被送入西南军政大学,接受改造。1950年3月,他趁机逃到香港,之后前往台湾。尽管蒋介石对他并不完全信任,李文还是被安排了一个没有实权的职务,直到1977年病逝。
2. 石觉
石觉是黄埔三期的学员,因汤恩伯的提拔而崭露头角。得知傅作义起义的消息后,石觉决定离开部队,和其他将领一起逃离。当他抵达南京后,投靠了汤恩伯,并在其麾下担任副总司令。尽管石觉有一定的军职,但由于汤恩伯的无能,他的前途也被大大耽误。经过渡江战役、上海战役的失败后,石觉得到了蒋介石的表扬,并被任命为舟山防卫司令官等职务。1986年,石觉去世,享年78岁。
3. 骆振韶
骆振韶是黄埔六期生,最初在石觉麾下任职。离开北平后,骆振韶跟随着石觉的步伐,担任了多个重要职务,包括舟山防卫副司令等。1990年,他返回大陆并最终病逝,享年93岁。
4. 袁朴
袁朴是黄埔一期的毕业生,在军事教育方面有一定成就。在傅作义起义前,袁朴曾极力反对,但最终还是决定南下。到台湾后,袁朴凭借自己在军事教育上的经验,担任了多个军事职务,最终在1991年病逝。
5. 郑挺锋
郑挺锋是黄埔三期生,因兄长是特务郑介民,他的仕途也较为顺利。在北平起义后,郑挺锋前往海南并最终转战台湾。在台湾,他凭借与蒋经国的关系得到提拔,担任了多个军事职务,直到1961年病逝。
这五位将领虽然因傅作义的放行而逃脱,但最终却未能改变大势。各自的结局或许各有不同,但都离不开一个共同的主题——他们都为蒋介石效力,最终却在历史的洪流中失去了自己的位置。
发布于:天津市翔云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