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苏联的古拉格劳改营中,生存本身就是一项巨大的挑战。而对于那些在极端条件下工作的女性囚犯,月经期间带来的困扰更是难以想象。在寒冷的环境里,工厂和农田中,数以百计的女性囚犯每天都要拿着工具进行艰苦的劳动。可悲的是,几乎没有什么卫生用品,女性只能想尽办法应对生理需求。
1929年,苏联在斯大林的领导下开始了著名的“一五计划”,旨在将苏联从一个农业国转型为工业强国。这个计划在官方宣传中被描绘为一项令人振奋的事业,工厂、铁路线、城市建设等大规模项目都在纸上规划得宏伟而美好。然而,现实却充满了残酷,尤其是在苏联偏远的边疆地区,劳动力极为短缺,特别是在寒冷的远东和西伯利亚。这些地方的自然条件严酷,气候冷冽,生活极为艰难,因此没有人愿意自愿迁移到这些地方。
展开剩余80%为了应对劳动力缺口,斯大林决定采取更加严厉的措施。苏联政府通过了《关于利用囚犯强制劳动》的文件,开始将政治犯和普通刑事犯送往劳改营,以弥补劳动力不足。到了1937年和1938年的“叶若夫时期”,古拉格已经成为苏联经济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这期间,古拉格系统得到了扩展与整顿,劳改犯们的劳动效率得到了提高,为苏联的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
比如,在莫斯科大学新校园的建设项目中,古拉格的劳改犯们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日复一日地搬运巨大的石块,搭建起高耸的建筑。这些劳改犯们用简陋的工具,如镐和铲,几乎没有休息时间,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了超常的工作进度。
古拉格劳改营不仅在建筑领域贡献巨大,还参与了能源、纺织等重要行业的生产。特别是在能源开采方面,劳改犯们被送往苏联的矿井开采煤矿和石油。与此同时,古拉格的女性囚犯们则在棉花加工厂和纺织厂工作,生产军用和民用的纺织品。
到了1953年,斯大林去世时,古拉格已经成为苏联最大的国有企业之一,其中女性囚犯的数量超过50万。这些女性多数因“旷工罪”被捕,许多人只是因为错过了工作而被判入狱。在苏联的国防工厂,几乎所有的工人都是女性,因为男性大多被征召入伍,而女性和囚犯成为了维持生产的主力。
古拉格中的女性主要从事缝纫、木工、农业等繁重的劳动任务。在一些劳改营中,女性囚犯占总人数的40%。例如,在莫尔多维亚的特姆尼科夫斯基劳改营中,女性囚犯负责制作军装和工人的工作服,这些服装用于前线和国内的工厂。每天,缝纫车间里传来机器的轰鸣声,囚犯们一刻也没有停歇。她们的手上长满了老茧,有时甚至受伤,但没有人会关心她们的痛苦,工作进度必须按时完成。
此外,许多女性囚犯还被派去木工车间和农田工作。木工活儿通常是男性承担的任务,但随着男性大部分被征召,女性不得不承担起这些任务。她们用手工工具锯木、打磨、制作建筑材料和家具。在农田里,女性囚犯们顶着酷暑和寒冷的天气,忙碌在收割和种植工作中。
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中,囚犯的健康几乎没有得到保障。古拉格的管理者们更关心的是生产目标的完成情况,而对囚犯的生死冷漠无情。在这种极端的条件下,卫生用品几乎成了奢侈品。女性囚犯只能依靠自制卫生巾来应对生理期。她们从废弃布料、破旧衣物中取布料,手工缝制成简易的卫生巾。这些自制的卫生巾成为了劳改营中的“硬通货”,可以交换食物、药物等物资。
在这种物资匮乏的环境下,囚犯们通过物品交换来维持生活。卫生巾、食物、甚至简单的药物,都是劳改营中流通的“货币”。一些囚犯甚至会用自制的卫生巾换取更多的食物或更好的待遇。尽管女性囚犯在困境中相互帮助,但她们的生活依旧充满了苦难。
总的来说,古拉格劳改营中的女性囚犯们,凭借坚韧和智慧,在极度恶劣的条件下生存了下来。她们不仅为苏联的经济贡献了自己的劳动力,还通过自制卫生巾等方式应对生活中的艰难困境。这些艰辛的经历,反映了苏联古拉格制度下人性和生存的极限。
发布于:天津市翔云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